享魚路Logo,金山美食,魚路古道,金山景點,金山住宿,磺港
享魚路Logo,金山美食,魚路古道,金山景點,金山住宿,磺港

浪金山 Wave In Jinshan

  • 首頁
  • 青年共生計畫 
    • 了解計畫
    • 共生夥伴
    • 地方深耕與行動典範
    • 企業贊助與合作方案
  • 地方品牌 
    • 享魚路|海味創意定食
    • 浪聚|不只是餐酒館
    • 浪集|Podcast
    • 浪居|藝文共居空間
  • 顧問服務 
    • 地方設計 × 地方編輯|工作坊服務
    • 蔡文培聊創生|地方設計顧問
  • 文章故事 
    • 所有文章
    • 2024 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
    • 2024 水漫金山韌性重振行動
    • 媒體報導
    • 文化振興
    • 創生觀點
    • 行動錦集
    • 生態餐桌
    • 生活文章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青年共生計畫 
      • 了解計畫
      • 共生夥伴
      • 地方深耕與行動典範
      • 企業贊助與合作方案
    • 地方品牌 
      • 享魚路|海味創意定食
      • 浪聚|不只是餐酒館
      • 浪集|Podcast
      • 浪居|藝文共居空間
    • 顧問服務 
      • 地方設計 × 地方編輯|工作坊服務
      • 蔡文培聊創生|地方設計顧問
    • 文章故事 
      • 所有文章
      • 2024 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
      • 2024 水漫金山韌性重振行動
      • 媒體報導
      • 文化振興
      • 創生觀點
      • 行動錦集
      • 生態餐桌
      • 生活文章
登入/註冊會員
享魚路Logo,金山美食,魚路古道,金山景點,金山住宿,磺港
享魚路Logo,金山美食,魚路古道,金山景點,金山住宿,磺港

浪金山 Wave In Jinshan

  • 首頁
  • 青年共生計畫 
    • 了解計畫
    • 共生夥伴
    • 地方深耕與行動典範
    • 企業贊助與合作方案
  • 地方品牌 
    • 享魚路|海味創意定食
    • 浪聚|不只是餐酒館
    • 浪集|Podcast
    • 浪居|藝文共居空間
  • 顧問服務 
    • 地方設計 × 地方編輯|工作坊服務
    • 蔡文培聊創生|地方設計顧問
  • 文章故事 
    • 所有文章
    • 2024 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
    • 2024 水漫金山韌性重振行動
    • 媒體報導
    • 文化振興
    • 創生觀點
    • 行動錦集
    • 生態餐桌
    • 生活文章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青年共生計畫 
      • 了解計畫
      • 共生夥伴
      • 地方深耕與行動典範
      • 企業贊助與合作方案
    • 地方品牌 
      • 享魚路|海味創意定食
      • 浪聚|不只是餐酒館
      • 浪集|Podcast
      • 浪居|藝文共居空間
    • 顧問服務 
      • 地方設計 × 地方編輯|工作坊服務
      • 蔡文培聊創生|地方設計顧問
    • 文章故事 
      • 所有文章
      • 2024 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
      • 2024 水漫金山韌性重振行動
      • 媒體報導
      • 文化振興
      • 創生觀點
      • 行動錦集
      • 生態餐桌
      • 生活文章
登入/註冊會員
享魚路Logo,金山美食,魚路古道,金山景點,金山住宿,磺港

【報導轉發】新北「浪金山」從 Podcast 出發,空間換宿、開餐廳,用行動創造地方能量與在地共好

· 創生觀點,媒體報導,行動錦集

「浪金山」團隊以Podcast為起點,傾聽地方故事,更以行動積極參與在地。不僅透過聲音記錄新北金山脈動,更整合線上線下空間,開設餐廳、提供換宿,更全力投入山陀兒颱風救災行動,展現與地方共患難與共好的誠心。一起看見來自外地的他們如何落地生根、創造地方能量。

深根新北金山的「浪金山」團隊,記錄在地故事、文史的Podcast 節目《浪集》已逾百集。

深根新北金山的「浪金山」團隊,記錄在地故事、文史的Podcast 節目《浪集》已逾百集。

以下內容轉載自:《微笑台灣》;原文刊載於《新北市文化》季刊第55期
(原文標題:從Podcast起步,創造地方能量)

撰文|劉亞涵
攝影|林家賢
文章圖文版權,屬來源網站所有。

節目介紹|《浪集》

由「浪金山」團隊從2022年開始製作的Podcast節目,如同一本金山的有聲書,持續透過聲音記錄金山地區的地方故事與文化。內容涵蓋教育、藝術、文化、產業等領域,透過訪談在地人物,展現金山的豐富底蘊與當地風情,至今已累積逾百集。

收聽連結:浪集|Podcast。

團隊介紹|浪金山

由一群年輕人組成的地方創生團隊,共同創辦人蔡文培與潘姝伃致力於在新北金山透過聲音、空間與行動連結地方與人。他們從製作Podcast節目《浪集》出發,記錄在地故事,進一步成立社群交流空間「浪聚」,以及短期共居換宿空間「浪居」。團隊成員多為外地人,卻選擇長期駐地耕耘,透過陪伴與參與累積信任,串連在地居民與外部資源,打造屬於金山的生活文化平臺,讓留下來成為一種可能。

和地方返鄉青年不同,來自外地的浪金山團隊,從做《浪集》Podcast頻道開始,傾聽地方故事,從中學習,並嘗試從「觀察」轉向「參與」,整合線上線下虛實空間,開設餐廳,並與在地房東合作,利用閒置的空間,提供換宿居所。去年更因為全力投入「山陀兒」救災行動,收穫地方的信任與友誼。本期封面故事特別專訪團隊創辦人蔡文培和潘姝伃,暢談這兩年的心路歷程。

左起為蔡文培、潘姝伃。

左起為蔡文培、潘姝伃。

  • 蔡文培

台中人,文化大學新聞系畢。大學時因進行北海岸核電地熱議題報導,因緣際會產生情感連結,身兼浪金山品牌創辦人和《浪集》主持,同時也是臺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。

  • 潘姝伃

台北人,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畢。大學時跑遍全台打工換宿和參與地方活動,萌生參與地方創生的想法,去過花蓮、三峽、金瓜石、苗栗等地,最後落腳於金山,現為浪金山品牌創辦人和《浪集》企劃製作。

浪金山如何開始?

  • Q1:浪金山一開始是怎麼出發的呢?

浪金山(以下簡稱浪)其實是先從做Podcast開始的。一開始我們還沒空間、沒資源,就想用訪談的方式記錄地方的聲音,也當作一個接觸社區的起點。《浪集》是一個很好用的媒介,它讓我們可以自然地跟居民聊天、傾聽他們的故事,也給我們一個進入地方的理由。

我們從一開始就不只是想做節目而已,而是想透過這個媒介,理解地方真正的脈絡與需求。有時候不是要問出多麼深奧的知識,而是用一杯茶的時間,甚至直接就在路邊開始聊了起來,讓他們慢慢說出過去的生活、村裡的事、對未來的想像。這些訪談累積下來,不只是素材,更成了我們判斷行動方向的依據。

在錄音的過程中,慢慢建立信任關係,也累積了許多在地的連結與觀察。這讓我們意識到,單靠聲音可能不夠,進而開始思考:「如果真的要長期留下來,還可以做些什麼?」也因此逐漸從記錄者的角色,轉變成實際的參與者。

「浪金山」涵括了海、山、人三元素,將大海的包容氣度、山的堅定安穩、人的韌性知命,融入品牌之中。

「浪金山」涵括了海、山、人三元素,將大海的包容氣度、山的堅定安穩、人的韌性知命,融入品牌之中。

  • Q2:當初為什麼會選擇落地金山?

我(蔡文培)其實因為是跟著大學老師做關於金山能源轉型的報導計畫,才第一次踏進金山。當時對這裡一無所知,但走訪之後,發現金山的地方議題遠不只有能源,還包含了歷史文化、產業、人口結構,甚至是居民彼此之間的連結關係等。在這個距離市中心不算太遠的地方,匯聚了許多資源與能量,但卻似乎還沒有被外界好好認識,所以畢業後我決定留下來,繼續觀察與參與。

老實說,我不認為所謂的「地方創生」就一定要由有地緣或血緣的「本地人」作為出發。身為外地人,我們更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,吸引更多外地的關注進來,借力使力地導入更多力量與聲量。所以我們開始做Podcast 頻道,嘗試從「觀察」轉向「參與」,不是問:「金山缺少什麼?」而是思考:「如果我們是一群人,要住在這裡、生活在這裡,那我們可以做什麼?」慢慢串連起更多需求,這是一種生活選擇,也是一種責任感。我們選擇留下來,是因為想讓這個地方的日常有多一點新可能。

從聆聽出發,建立信任的網絡

  • Q3:一個由外地人組成的團隊,會被在地人接受嗎?

一開始我們什麼都沒有,沒有資源、沒有地方人脈,但我們有好奇心與尊重的心態。我們選擇從聆聽開始,透過訪談的形式認識地方上的人與故事。訪談本身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,它給了一個合理的理由接近陌生人,也讓我們開始建立起一張信任的網絡。

我們不是以「改變地方」的姿態出現,而是承認自己也是學習者。我們會跟居民說:「我們不太懂,但可以幫忙做些事情,你願意讓我們試試看嗎?」這樣的語氣,有時候比任何計畫書都管用。

有時候,在地人的關注點跟所預期的不同,他們更在意的可能是:「你會不會留下來」、「出了事你會不會躲起來」,而不是你一開始提了多厲害的構想。所以我們的信任,是透過一次次留下來、一次次處理麻煩,慢慢建立的。

  • Q4:目前浪金山擁有許多空間,各自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

空間對我們來說,不只是讓大家聚在一起的地方,它本身就會說話。從最早的「浪聚」,我們就不希望它只是一個錄製Podcast、功能性的工作室,而是一個讓人可以自在進來、好奇走走、也可以發呆的空間。它的存在,是邀請對話與行動的開始,後來慢慢發展成更像社群的基地,我們在那裡辦課程、共餐、放映會,很多人說那裡像客廳,也像一個延伸的家,有時候只是見面聚在一起吃個飯聊聊,也能產生很多新的合作想法。

「浪聚」不僅作為工作室、以社區為中心的空間,也是提供全預約制無菜單料理的餐酒館。

「浪聚」不僅作為工作室、以社區為中心的空間,也是提供全預約制無菜單料理的餐酒館。

「浪居」則是我們對「讓人留下來」這件事的實踐。感謝從初期就很幫我們的貴人阿姨,提供她的空間給我們,讓更多想來金山的人們,可以有一個短期試住的地方,不管你是藝術家、研究者、或剛離職想休息的人,這裡都有個喘口氣的空間,於是開始了這個打工換宿的空間。

我們不是以「改變地方」的姿態出現, 而是承認自己也是學習者, 這比任何計畫書都管用。

位於磺港的「浪居」為提供打工換宿的藝文共居空間。

位於磺港的「浪居」為提供打工換宿的藝文共居空間。


自發投入救災,讓地方看見真心

Q5:聽說去年你們有參與地方救災,可以分享一下嗎?

2024年的「山陀兒颱風」讓金山嚴重淹水,許多道路或房屋因大雨和泥流而中斷或坍方,我們當時立刻動員人力與資源,投入居民的家園修繕。一開始只是因為我們有空間、有工具、有一些可以動起來的夥伴。當時其實沒有人叫我們去,我們就是覺得不能不做,開始自發性地去找哪裡需要幫忙、協助找志工,透過社群和媒體報導的傳播,大概有五、六十個協力單位參與,有業者捐麵粉袋做成沙包,也有人捐便當或救災設備,幾乎全金山人都知道我們在救災,甚至基隆地檢署也主動來聯繫,說他們有勞動役可以幫忙。

經過了大約一個月,我們修復了八間民宅,也因為救災,我們第一次那麼密集地與公部門協作,包含公所、里長、社會局等。我們不是取代官方角色,而是做為民間的溝通橋樑,其實浪金山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情,那就是發現地方問題、解決地方問題。過去我們也許是「在地方做內容的人」,但那之後我們真的成為「地方能量的一部分」。

那段時間幾乎日夜不停地處理修繕、媒合資源,還要顧及志工的飲食與休息。雖然很累,但也讓我們的角色在地方被重新認識,不再只是「來錄音的那群人」,而是「真的會一起解決問題的夥伴」。

事後回想,我們覺得「救災」是最具體的公共參與。你會發現,信任不一定要花很久才能建立,而是當你在別人需要你的時候出現,那個瞬間就足夠了。從那之後,有越來越多人主動找我們合作,討論金山的未來,甚至詢問我們可不可以一起做某些公共計畫。這些關係,就是那場災難後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收穫。

過去我們是「在地方做內容的人」,2024 年的「山陀兒颱風」之後,我們投入救災,成為「地方能量的一部分」。

凝聚四方力量,創造新的地方動能

Q6:未來對於浪金山的期許?

我們其實並不急著定義自己。現在看起來比較像是一個「支持平台」,一群願意一起生活、一起行動的人,慢慢建立起來的生態系。我們當然希望浪金山有穩定的營運基礎,但那不是唯一目標,我們在意的是,這個地方是不是能持續吸引新的人加入?是不是能讓不同背景的人都覺得在這裡有一席之地?是不是可以在生活裡產生新的連結與行動?

透過一個又一個空間,凝聚來自各方的人們,帶著不同的資源和能力落腳金山,像是有星級餐飲經驗的廚師,因為想要透過料理傳遞自己對於世界的理解,成為今年初剛成立的餐飲空間「享魚路」的主廚,在這條連接金山磺港至台北士林、大稻埕的「魚路古道」起點上,將金山的在地食材變成一道道有故事、有風味的料理,讓大眾能夠自然而然地接觸和認識金山的歷史文化。

「享魚路」餐廳,位於昔日連通金山與士林、大稻埕的魚路古道起點。

「享魚路」餐廳,位於昔日連通金山與士林、大稻埕的魚路古道起點。

如果可以,我們希望浪金山不是只有在金山,而是成為一個方法、一種態度,也許未來能出現在別的地方,做出屬於當地的版本。但在這之前,我們還是會專心陪著金山,繼續試,繼續做。

今年初剛成立的餐飲空間「享魚路」,主廚把金山在地食材變成有故事的料理,讓大眾透過飲食認識金山的歷史文化。

今年初剛成立的餐飲空間「享魚路」,把金山在地食材變成有故事的料理,讓大眾透過飲食認識金山的歷史文化。


訂閱
上一篇
【報導轉發】浪金山創辦人蔡文培:永續關鍵下一步,解答在青年
下一篇
 返回網站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